<mark id="dbctz"></mark>

  1. <mark id="dbctz"><kbd id="dbctz"></kbd></mark>

  2. <menu id="dbctz"></menu>

        1. 首頁|新聞|圖片|評論|共青團|溫暖的BaoBao|青年之聲|青春勵志|青年電視|中青校園|中青看點|教育|文化|軍事|體育|財經|娛樂|第一書記網|地方|游戲|汽車
          首頁>>新聞 > 社會 >>  正文

          村里的親子園

          發稿時間:2024-04-26 05:58:00 來源:中國青年報 作者:李雋輝 中國青年網

            4月23日,北京市朝陽區金盞鄉小店村,朱梅老師和女兒在親子園門口,她經常帶著女兒來上班。這里的老師大多是附近流動兒童的家長,經過培訓后逐漸成長為早教志愿者、老師。

            4月23日,北京市朝陽區金盞鄉小店村,橘子老師抱著兒子莯莯。每周一到周五,莯莯都會和媽媽一起到親子園“上班”。

            4月23日,北京市朝陽區金盞鄉小店村,甘泉坐在奶奶的電動車里,準備回家吃午飯。

            4月23日,北京市朝陽區金盞鄉小店村,詩沁和媽媽在家里。詩沁的父母都是聾啞人。屋子只夠擺下兩張床,村里的不少出租屋都是這種結構,孩子們在屋里沒有太多的活動空間。

            4月17日,北京朝陽區金盞鄉小店村,一節親子課上,秋秋老師(后)用手機拍下同事講課的視頻,用于機構的督導人員對老師教學質量進行評估。

            4月22日早晨,北京市朝陽區金盞鄉小店村,老師們在辦公室做準備工作。

            4月18日,北京市朝陽區金盞鄉小店村,家長們帶著孩子在親子園活動。居住在村里的外來人口基本以來自四川和安徽兩省的務工人員為主,他們大多從事建筑、裝飾行業。

            4月中旬的一天,北京的空中飄著楊絮。兩歲多的柚子站在軟墊上,跟著老師的口令模仿舞蹈動作。和她一樣,屋子里的小朋友也跟著音樂的節奏一起搖搖擺擺,這樣的鍛煉可以提升孩子的觀察力和想象力。類似的早教課在北京并不稀奇,但對于朝陽區金盞地區的孩子來說,卻是難得。

            金盞地區位于北京東北五環外,這里居住著大量的外來人口。以其中的小店村為例,村內人居環境公示牌顯示,1.17平方公里的村域面積內,戶籍人口數只有1506人,外來人口數量為2.3萬人。這些外來人口隨著工作變動、子女成長、老人健康等原因,遷入或遷出。村里的孩子們像是窗外的楊絮,風往哪兒吹就去往哪里。

            2017年,公益機構“活力未來”在金盞地區成立了親子園項目點,除了為該地區0-3歲流動兒童提供早期教育之外,也試圖改善家長與孩子的關系。

            親子園項目負責人李海燕和同事租下了村里的一個廢棄幼兒園,邊改造邊招生,一個星期后,8個家庭在這里開始了親子課。初期,懷疑和誤解一直存在。在招生時,工作人員曾被當成騙子辱罵,許多人不相信會有免費的早教服務。曾經有個孩子的爺爺進園咨詢,老師詳細地作了介紹后,爺爺說,其實孩子跟他奶奶就在門口等著,不敢讓他們進來是因為他覺得“撿便宜”,一定會上當受騙。

            李海燕說,這里的許多家長沒有機會接觸早教服務,也沒有精力去了解科學育兒的方式,育兒知識大多靠祖輩傳承或親友圈子交流。即使來到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,也不代表家長的育兒意識就會自動提升。

            流動人口家庭中通常是丈夫在外打工,白天在城市中討生活?;氐郊抑?,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在眼前晃來晃去,但疲憊的他們很難再有精力陪伴孩子,更不用說學習和照料了。丟過去一部手機,讓孩子看著屏幕暫時安靜會兒,大人才能休息片刻。屏幕里的動畫人物承擔了照養人的一部分義務。這是流動人口家庭中常見的一幕。

            而全職媽媽在育兒的同時,還要承擔收拾屋子、洗衣、做飯等無休止的高強度家務。除了體力上的困難,她們的精神也處于相對孤立的環境里,難以獲得面對面的支持,孤獨甚至是抑郁都很普遍。

            親子園老師羅鑫就有過類似的經歷。她曾是一名全職媽媽,當時因為產后抑郁,她甚至要用頭撞墻去發泄情緒。2021年,羅鑫接觸到親子園項目,從一名聽課的媽媽成長為志愿者,又從志愿者成為園里的老師。丈夫一開始并不支持她,但是羅鑫堅持了下來。有了收入的同時,她實現了當老師的夢想,重新有了價值感和存在感。同時,她也學到了和孩子相處的“要領”,解開了自己童年的“心結”。 多年前,羅鑫的父母到北京打工,她成了留守兒童。羅鑫說:“孩子對大人的依戀是非常重的。如果安全依戀沒有培養起來,孩子可能會缺乏安全感?!眱簳r父母不在身邊的缺憾讓她下了決心,再累也要自己帶娃。

            園里的其他老師也都和羅鑫一樣,從帶著孩子來體驗的家長,通過系統的培訓,進而成為了親子課老師。這種身份的轉換讓她們對未來有了更多信心,好像有勇氣和能力去描畫未來的樣子了。對很多流動家庭來說,孩子上小學的時候,就是離開北京的時候。在這之前,有人形容自己像是準備過冬的松鼠,不停學習,儲備知識。她們打算把在這里學到的育兒知識帶回老家,這些理念可能正是那里的人所需要的。

            有老師離開,就會有新的媽媽成長為下一個老師。過去的幾年間,金盞地區的親子園培養了80多名媽媽志愿者、65名社區媽媽成為活動帶領人、11位媽媽成長為能夠獨立上課的老師。親子園的工作人員孟晶晶說,雖然媽媽們的學歷普遍不高,但離開的人中有一部分會繼續在各地從事幼教的相關工作。

            《流動兒童藍皮書: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(2021~2022)》指出,流動兒童在可獲得的教育機會、教育資源和其他社會公共資源方面都遠遠落后于本地兒童。由于父母陪伴不足,他們只能獲得有限的家庭教育,成長需求難以被滿足;受生活環境限制,家和社區無法為他們提供兒童友好的空間,導致他們課余生活單調、安全存在隱患。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編寫的《3歲以下嬰幼兒健康養育照護指南(試行)》也指出,“在日常養育過程中,嬰幼兒通過模仿、重復、嘗試等,發展運動、認知、語言、情感和社會適應等各方面能力。養育人要將早期學習融入嬰幼兒養育照護的每個環節,充分利用家庭和社會資源,為嬰幼兒提供豐富的早期學習機會?!?/p>

            據了解,解決流動兒童面臨的這些問題,目前主要依靠社會組織提供課業輔導、興趣培訓和改善辦學條件等方面的公益服務。

            參加親子園活動的孩子們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。詩沁的父母都是聾啞人,他們擔心自己的情況會影響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。第一次來時,媽媽為了制止孩子不好的行為,把孩子抱得很緊,孩子就會哭鬧。老師們觀察到了這個問題,通過發微信和寫字的方式告訴媽媽應該如何正確地與孩子溝通,告訴她不要緊張,這樣容易適得其反。慢慢地,詩沁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了提高,性格也活潑開朗起來。

            截至去年年底,“活力未來”內部統計數據顯示,金盞項目點已經服務了3000多個家庭。通過與其他地區一線公益組織合作,“活力未來”累計為全國范圍內10萬多名流動、留守兒童和家長提供了服務。

            無論是親子園老師、流動兒童的媽媽,還是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孩子,他們在某一刻產生的交集都影響著彼此。孩子和家長或多或少地學到了如何與對方相處,這些知識和理念也許只占人生當中諸多學問的很小部分,但仍然如同一根根閃閃發光的羽毛,雖輕,卻能帶著他們飛向更高、更遠的地方。

            中青報·中青網記者 李雋輝 攝影報道 來源:中國青年報

          原標題:村里的親子園
          責任編輯:高秀木
           
          相關新聞
          加載更多新聞
          熱門排行
          熱 圖
          少妇下岗被迫献身,国产亚洲精品影视在线产品,2018国产高清在线视频,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
          <mark id="dbctz"></mark>

          1. <mark id="dbctz"><kbd id="dbctz"></kbd></mark>

          2. <menu id="dbctz"></menu>